美國雙子星鋼琴三重奏2008回到故鄉音樂會系列

 

Gemini Piano Trio 2008 Homecoming Concerts 
鋼琴:王琇慧/小提琴:王聖琮/大提琴:班傑明∙馬爾斯
2008/1/7(Mon) at 18:30 PM  長榮大學國際會議廳

  已經將近七年沒聽音樂會的我,因通識所需要做的期末心得報告,再次來到音樂會接受音樂的洗禮。老實說,對於那些什麼古典樂或是樂曲方式跟模式,我並不清楚,所以往往對於節目單上面所敘述的並無有很大的共鳴。不過我一直都認為,音樂是用心去聽、去感受的。  

 

 

  獨自一人來到音樂會會場,雖是熟悉的學校國際會議廳,卻有些許莫名的緊張,或許是因為真的太久沒有聽音樂會了吧。找了個位置坐下,便翻閱起手上的節目小冊子來,裡頭不僅有曲目,還有樂曲風格背景形式的簡單說明,跟以往接觸的節目單只有列出曲目以及演奏者介紹的印象大不相同。會場喧擾,在台上的人拿著麥克風,似乎帶有些許怒氣,要同學盡快就座且保持安靜,這倒是在外面的音樂會未曾看到過的,即使在我高中校內所辦的音樂會也是未曾有此種情形,我不禁在心裡反問,這就是我們長榮大學學生的素質嗎?後來才從旁人聊天的話語得知,其實很多都是因為老師要求整班要來的;這也難怪了,自願跟被強迫要求的反應總是不一樣的。  

 

  音樂會正式開始,邊聽邊閱讀該首曲目的敘述,拿著筆用手簡單紀錄下聽覺的感受,對於久違的音樂饗宴,深怕會錯失或誤會些什麼。在貝多芬:D大調鋼琴三重奏,作品70No.1這曲,便為演奏者三人完美的默契所震撼到了;快速、急速降落又突然向上升起的愉悅,像是雲霄飛車般的感受;提琴拉長的聲音讓人倍感哀傷。在這曲當中,每個樂章結束就有掌聲出現,然而掌聲是會感染的,那時我疑惑著,努力翻著過去的記憶,應是樂曲結束當演奏者站起後再給予掌聲,後來老師就趕緊拿麥克風跟大家說基本應有的禮節,這算是小插曲吧,不過又反映出我們學校學生的素質了,不知該哭還是該笑。我還記得高中音樂老師總是這樣叮嚀我們,要學會並了解一般知識,才能當懂得聽音樂會的好聽眾與好觀眾。  

 

  接下來是皮耶佐拉(José Bragato 改編):三首探戈舞曲,在第一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之秋(Ontono Porteño),剛開始拉長的音,有漂移的感覺,像葉子般地旋轉、飄泊著,以大提琴為主;之後鋼琴與小提琴進入,豐富且活潑;最後以小提琴為主旋律,有著俏皮感,結尾點整齊劃一的力道,讓人不禁想大力讚賞。第二首的遺忘(Oblivion),就如同曲名一樣,像是想要遺忘什麼,有著很深很深的哀愁。如果心裡有著塵封已久的傷,可能會被此曲引出傷痛吧,寫著寫著,眼前有些模糊了,偷偷拭去眼角的淚,也許是想起很久以前努力想要遺忘的傷痛吧;第一次在音樂會現場對音樂有如此深刻的感受。  

 

  中場休息,整理思緒沉澱之後,再度回到會場。最後是德弗札克:E小調鋼琴三重奏,作品90;只覺得,空氣的氛圍居然可以隨著音樂改變它的氣息,似乎在場所有人也體會得到,在最後的第六樂章,那種磅礡感,像是萬馬奔騰一致朝向同一光亮目標,又是一個強而有力的Ending!真的會情不自禁給予最大力的掌聲。我想大聲喊安可,但是卻又有些微的記憶中,不是要喊安可,但,到底是要喊什麼?Bravo嗎?好像又不是;試圖在記憶中找尋,卻無法想起,場內響起了微弱的安可聲,喔!不該是這樣微弱的,這麼好的演奏,將樂曲詮釋得如此美好,默契又是這麼地棒;但,連我也怯懦了,該是受周遭學生影響嗎?我不知道,只能用力的鼓掌,坐在旁邊的女同學,似乎疑惑著我為何如此用力且維持這麼長時間,然而,我只能給予最大力的掌聲。  

 

  之後的安可曲,兩首台灣民謠-送君珠淚滴、青蚵仔嫂,以及再度安可曲-愛的問候,讓人從古典樂轉移至台灣民俗風情的鮮明印象,再轉至耳熟能詳的樂曲。我只能說,真的很棒,Bravo!演奏者之間無與倫比的默契,眼神與眼神的交流,雙手與樂器間的對話,都流露在演奏之中,是活的、是鮮明的。好的音樂,需要好的演奏者去詮釋,他們的努力,觀眾都感覺得到。  

 

  我很慶幸,還有一隻耳朵可以聽到這麼美好的音樂,也很感謝修了這門課,才能知道這次音樂會並前去欣賞。我想,許多音樂都是人生經歷累積之下的產物,年輕的時候,歷練少,懂得不多,自然對於音樂的情感透露無法達成共鳴吧。經過這次音樂會之後,我想我會開始去注意各個音樂會的相關訊息了,因為適當地去接受音樂的陶冶並且釋放一些情緒,是很必要的,單純地沉浸在音樂的洗禮之下,那將會是無比的享受。對於音樂演奏者,我們也多加鼓勵與支持,讓台灣少些政治化爭吵的醜陋,多點聽覺內涵的美麗。

在〈美國雙子星鋼琴三重奏2008回到故鄉音樂會系列〉中有 1 則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